商業區域分類整理總表

資料來源 學者或單位 年度 研究對象 分類依據 分類項目 說明表格
徐秀青(2002) 胡金印 1979 中永和地區商業空間 商店街階層和機能活動類型 地區中心商業區、地區次中心商業區、中心附近商店街、社區商業中心、鄰里商業中心、孤立小商店街、通過性商店街
蔡耀慶(2004) 辛晚教 1982 商業中心 零售中心層級劃分 區域商業中心(Regional Business Centers)、社區商業中心(Community-serving Centers)、鄰里商業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s) 詳見表A
曾凡玲(2003) 莊武釧 1985 台北市商業空間   中心商業區、地方商業區、路線商業區
葉建甫(2000) 高麗真 1987 都市商業空間 層次 都市或其他更大區域的層次、都市街道的層次、商業街道的空間概念 詳見表B
曾凡玲(2003) 連芳禎 1991 商業空間 演變過程 都市、區域尺度;地區尺度;街道尺度:商店單元尺度 詳見表C
高銘賢(2004) 李仰哲 1991 商業區域 一般性商業區域分 都會型、社區型、辦公型、轉運型、校園型、遊樂型、夜市型、網路型 詳見表D
林雅菁(2002) 翁金山 1992 商業中心 規模 都市規模 、社區規模、鄰里規模 詳見表E
  黃名義 1995 商業區核心區 層級 國際性、都會性、全市性、鄰里性  無
魏宏學等5人(2001) 黃名義 1995 都會區商業服務結構   中心商業區(C.B.D)、核狀中心(The Nucleated center)、帶狀發展(The Ribbon Development)、專門化地區(The Specialized District)  無
  黃名義 1995 商業區 地區發展 傳統舊市區、過度型市區、現代化市區、近郊地區、郊外地區  無
曾凡玲(2003) 周俊良 1996 商業中心 商業空間結構(以Berry 之分法為基礎) 都會區商業中心、社區或地區商業中心、里鄰商業中心、小商店中心、獨立商店(街角商店) 詳見表F
王首茗(2010) 杜富燕、周泰華 1997 商業區域 區域特性 都會型、社區型、辦公型、轉運型、校園型、遊樂型、夜市型 詳見表G
劉同晏(2006) 蔡博涼 1999 台灣地區 商業區域分類表 傳統都會型、新興都會型、特色型、區域型、辦公型、轉運型、校園型、夜市型 詳見表H
 林雅菁(2002) 林英彥 2000  Berry(1963)中心型 商業聚勢大小 高度商業區、次高度商業區、普通商業地區、里鄰商業區 詳見表I
林雅菁(2002) 林雅菁 2002 商業中心 易達性高低 都市規模、社區規模、鄰里規模  無
台灣地區商業街道土地使用及空間形式類型之研究  蕭向吟(2003) 蕭向吟 2003 台灣九條商業街道 商業街道 社區鄰里型商業街道、交通幹道型商業街道、傳統主要商業街道 詳見表J
林雅菁(2002)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商業區 空間屬性 街廓型、核心型、路線型、複合型 詳見表K
黃名義(1995)、魏宏學等5人(2001)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商業區 商業層級 國際性、都會性、全市性、地區性、鄰里性 詳見表L
魏宏學等5人(2001)         傳統舊市區、過度型市區、現代化市區、近郊地區、郊外地區  無
87商圈理論與實務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商業中心 商業體系 主要商業中心、次要商業中心、小商業中心

 

表A 社區與鄰里商業中心區位規劃模型-辛晚教(1982)

 項目 鄰里商業中心 社區商業中心
服務人口(人) 7,000〜50,000 20,000〜100,000
服務範圍 五分鐘內步行可及,約150〜375 公尺半徑 十〜十五分鐘內步行可及,約400〜800 公尺半徑
商店規模 5〜15 家商店 10〜30 家商店
功能 販售日常生活用品,以滿足當地居民生活所需 服務數個鄰里,提供多樣化商品
面積(平方英呎) 25,000〜100,000 75,000〜300,000
營業類別 便利商店、家電、藥局、美容及理髮  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特色商店、郵局

資料來源:整理自Lewison and DeLozier(1989)

 

表B 都市商業空間層次類別-高麗真(1987)

資料來源 學者或單位 項目 說明
一個商業造街的形塑與蛻變-由仕紳化角度看台中市精明一街  葉建甫(2000) 高麗真(1987),《商店街業種構成與分佈特性之實證分析—以中正路為例》 原出處:井上優,《都市街》 都市或其他更大區域的層次 此層次主要是探討都市空間與商業空間兩者相互的空間關係。
都市街道的層次 商業空間具有聚集利益,並依賴交通系統運輸,因此常聚集於都市街道的兩側或街廓之中,此層次為將前一層次的〝點〞擴大視為〝面〞的散佈,並探討一定範圍中的商業活動及其影響。
商業街道的空間概念 探討商業空間中的單元配置、商業區位選擇及商業活動附加設備。

 

表C 商業空間依演變過程分類-連芳禎(1991)

資料來源 學者或單位 項目 說明
西門行人徒步區商業空間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曾凡玲(2003) 連芳禎(1991) 都市、區域尺度 活動呈點狀分佈,主要探討各點間之階層互動關係。
地區尺度 重點為點的內部結構、生態關係。
街道尺度 地區構成之街道活動特性。
商店單元尺度 商店單元之區位選擇及消費行為活動特性。

 

表D 一般性商業區域分類表-李仰哲( 1991)

商業區域類型 特徵 適合經營業種業態 實例
都會型 都市大多數人主要購物、娛樂的地方 流行服飾、鞋子、百貨公司、遊樂場、戲院、裋術速食店、鐘錶眼鏡、飾品百貨。 台北市西門町、京華城;高雄市大統商圈;三多商圈
社區型 零售業以服務該社區住宅需求為主 便利超商、家庭小吃、超市、洗衣店、美髮、診所、藥局、五金行 台北市民生社區、高雄市尖美社區
辦公型 零售業以服務該區上班人員為主,白天生意比晚上好 銀行、郵局、速食、旅館、專業書店、餐廳、咖啡店、文具用品店 台北市民生東路、高雄市中正路
轉運型 因交通工具轉運而造成人潮流動,但逗留時間不長 書報雜誌、咖啡店、速食店、特產店、衣飾、衝動性購買的小物件 台北市、高雄市等各地之火車站、捷運站
校園型 顧客多為學生或教職員,寒暑假生意較差 自助餐、便利商店、書局、文具店、外銷成衣店、唱片行、遊樂場、補習班 台大公館、逢甲商圈、成功大學勝利路及大學路
遊樂型 顧客多為遊客,生意不穩定有季節性及氣候性 旅館、飯店、土產店、飲料、禮品店、照相攝影用品店、泳具、釣具 墾丁商圈、日月潭商圈
夜市型 顧客多為附近之居民,也有遠地而來,晚上生意比白天好 服飾、飾品、各類小吃、水果、CD、日常用品、遊樂場 台北市士林夜市、高雄市六合夜市
網路型 以熟悉之產品、科技性產品、創意產品或促銷品為主,顧客多為年輕網路族群 數位攝影用品店、數位攝影沖洗店、書店、手機專賣店、女性生活用品、資訊產品 智邦生活館網路商圈、Pchome 線上購物網、拍賣王、搜主義網路複合式書店

資料來源:零售商圈評估與店址選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仰哲, 1991)

 

表E  商業中心規模-翁金山(1992)

規模類別  都市規模  社區規模  鄰里規模
 人口數  千萬人  百萬人  十萬人  萬人  千人  百人
 設施項目  商業中心  大型購物中心  購物街、集散市場、百貨公司、 銀行  超級市場、專門商店  餐飲中心、日用品店、小型商店  零售商店

資料來源﹕翁金山,都市建築高層化與都市性設施之關聯性研究,1992,P.73

 

表F 商業空間結構-周俊良(1996)

資料來源 學者或單位 項目 說明
西門行人徒步區商業空間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曾凡玲(2003) 周俊良(1996) 都會區商業中心 以服務整個都會區為主,其所提供的貨品與服務以選購品為主,僅有少量的日常用品以服務當地民眾,區內主要商業設施包括大規模百貨公司、專業度高的零售店、銀行、保險公司等。
社區或地區商業中心 包括一個或數個社區的居住地區,其所提供的商業服務,除日常所需外,尚包括較高級的商品與服務,如家具裝潢、電器設備、餐廳、金融事務等。
里鄰商業中心 以服務當地里鄰居民生活所需為主,故其商店以日常用品與基本的個人服務為主,分佈於零售市場四周。
小商店中心 由十餘家店所聚集而成,以日常雜貨、食品、西點等基本的日用品為主,服務範圍很小,通常位於次要道路的交叉點或沿著住宅區的出入道作帶狀發展
獨立商店(街角商店) 為最低階層之商業層,只提供最基本的服務,通常設於道路的轉角,又稱街角商店。

 

表G 商業區域特性分類-杜富燕、周泰華(1997)

類型 特徵 適合經營業態 實例
都會型 都市多數人主要購物、休閒、娛樂之處 流行服飾、百貨公司、戲院、速食店、鞋子、速食店、鐘錶眼鏡、飾品百貨 台北西門町、高雄市三多
社區型 零售業以服務該社區住宅需求為主 便利商店、麵包店、診所、藥局、家庭小吃、超市、洗衣店、美髮、五金行 台北民生社區、高雄尖美社區
辦公型 零售業以服務該區上班族為主 銀行、郵局、書店、速食、旅館、餐廳、咖啡店、文具用品店 台北市民生東路
轉運型 因交通工具轉運而造成人潮短暫流動 書報雜誌、特產店、速食店、特產店、衣飾、衝動性購買的小物件 各地火車站
校園型 顧客多為學生或教職員 自助餐、書局、影印店、便利商店、文具店、外銷成衣店、唱片行、遊樂場、補習班 成大勝利路、台中一中商圈
遊樂型 顧客多為遊客,生意不穩定 旅館、飯店、禮品店、土產店、飲料、照相攝影用品店、泳具、釣具 墾丁、日月潭
夜市型 顧客多為附近居民 小吃店、服飾店服飾、水果、CD、日常用品、遊樂場 台北士林夜市、台中一中商圈

資料來源:本研究修訂自杜富燕、周泰華(1997),王琇嫻(2004)

 

 表H 台灣地區商業區域分類-蔡博涼(1999)

商業區域類型 特徵 適合經營業態 實例
傳統都會型 以往都市大多數人主要購物、休閒、娛樂的地方。 流行服飾、鞋子、百貨公司、遊樂場、戲院、速食店、鐘錶眼鏡、飾品百貨。 台北市東區、西門町、高雄統領等。
新興都會型 現今都市大多數人主要購物、休閒、娛樂的地方。 大型百貨公司、大型賣場等。 台北信義商圈、台中新光商圈等。
特色型 顧客多為遊客、生意不穩定,有季節性、氣候性、與假日性。 農特產品店、民宿、便利商店、餐廳等。 桃園角板山、桃園大溪、新竹內灣、屏東墾丁等。
區域型 零售業以服務該社區需求為主。 便利商店、家庭小吃、超市、洗衣店、美髮、診所、藥局、五金行等。 台北市民生社區等各地之住宅社區。
辦公型 零售業以服務該區上班人員為主,白天生意比晚上好。 銀行、郵局、速食店、商務旅館、專業書店、餐廳、咖啡店、文具用品店等。 台北市民生東路、高雄中正路等。
轉運型 因交通工具轉運而造成人潮流動,但逗留時間不長。 書局、咖啡店、速食店、特產店、衣飾、衝動性購買小物件、便利商店等。 各地車站、捷運地下街等。
校園型 顧客多以學生或教職人員為主,寒暑假為生意極淡季。 自助餐、便利商店、書局、泡沫紅茶店、服飾店、唱片行、遊樂場、補習班等。 台大公館、各大學附近商圈。
夜市型 顧客多為附近之居民,也有部分遠地而來,晚上生意比白天好。 服飾店、飾品店、各類小吃、水果店、日常用品、唱片行、遊樂場等。 台北士林夜市、高雄六和夜市等。

 

表I 商業中心分類-林英彥(2000)

資料來源 學者或單位 項目 說明
林雅菁(2002) 林英彥(2000) 高度商業用地 係指大都市之市中心或副都心,商業活動極度繁榮,土地利用及街道系統規劃完善,利用程度極高,對外交通便利,提供利區域性或全市性之商業服務,備有較大規模之百貨公司、電影業、餐飲業、服飾店、超級市場、娛樂場所或其他高級專賣店,以及全國性金融機構、事務所或商務中心之繁華地區。
次高度商業用地 係指高度商業區外圍之商業地帶,中小都市市中心、副都心,或都市內地區性商業中心,商業活動頗為頻繁,土地規劃佳,利用程度頗高,對外交通便利,提供全市性或地區性商業服務,備有百貨公司、電影業、餐飲業、服飾店、超級市場、娛樂場所或其他高級專賣店,以及地區性之金融機構、事務所或商務中心之地區。
普通商業用地 係指次高度商業區外圍之商業地帶、小地區之商業中心或服務範圍較小之商業地帶,以提供家庭日常用品、食品、衣物販賣等服務為主,且土地使用性質較為混雜之商業地區。
里鄰商業用地 係指社區或里鄰住宅區內,以提供鄰近居民日用品、雜貨、藥品等服務為主之零售商店地區。

 

表J 商業街道分類-蕭向吟(2003)

資料來源 學者或單位 項目 說明
台灣地區商業街道土地使用及空間形式類型之研究  蕭向吟(2003) 蕭向吟(2003) 社區鄰里型商業街道 此種街道類型在土地使用方面,地面層多數為逛選性商業種類,因此產生消費者沿街面的逛選行為,加上其為商業種類少、聚集性高的商業型態,因此可吸引特定目的的消費者前往購物。而二樓以上為住宅使用,屬於混合使用狀況。且因此類街道非為主要交通動線,街道寬度介於8-10 公尺之間,建築物高度多為3-5 層樓,故D/H 值約小於或等於1,形成在空間形式方面,空間尺度具明顯之圍閉感,為一人性化逛選空間尺度,加上車流空間為單行道,車流量不大,因此可連結街道兩側之商業行為,使街道整體之商業活動更為活絡。而其街道整體店面形式差異性不大,但仍各自保留獨特的風格,使一致性的街道景觀仍有其變化。例如玉竹二街、精明一街、藝術街
交通幹道型商業街道 此種街道類型在土地使用方面,最明顯的特質為商家為供全市、區域性之主要商業活動,商業種類可產生大型百貨公司、商業大樓等,與小型或傳統的商業經營方式有極大的差異性。而整體街道之商業種類多樣,可見目的性、逛選性、休閒性等商業活動,加上建築形式的差異,因此形成了店面形式的不一致。此種類型之街道機能以交通運輸為主,其街道寬度造成了在空間形式方面,最明顯之特質為半開放空間感,並設置分隔島或種植行道樹,加上兩側建築物高度的不一致,使整體街道圍閉感不足,並使街道兩側之商業活動無法連結。此外,街寬在30 公尺以上的街道規定需設置人行道及騎樓,加上執法嚴格及大眾運輸工具的便捷,因此少見路邊停車情形,為舒適之步行環境。例如五福三路、東豐路、中山北路三段、忠孝東路四段
傳統主要商業街道 此種街道類型在土地使用方面,地面層為目的性商業活動使用,商業種類齊全,所售之商品多為日常生活用品,二樓以上為住家,屬於住商混合使用狀態。在空間形式方面,其街道D/H 值介於1~1.5 之間,空間尺度具封閉感。且此類傳統型街道非為近代之棋盤式規劃方式,而多為彎道、具角度的路徑形式,加上建築物樓層高度為3~5 層樓,低層建築物所形成的弧型天際線更為明顯,因此街道景觀與直行路徑之街道有所差異。在步行環境方面,為台灣最常見之騎樓空間,但是路邊停車及騎樓停放機車的情形十分嚴重,故造成消費者逛選環境的不舒適。例如民權路二段、通化街

 

表K 台北市商業區空間屬性分類-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資料來源 學者或單位 項目 說明
林雅菁(2002)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街廓型 發展型態為一個或數個街廓(通常在四個以下),且其規模多在2公頃以下。
核心型 以人潮聚集地點(如鐵路車站、大型購物中心)為核心向外擴散之型態。
路線型 商業發展主要沿道路兩旁分佈,且其進深通常不超過30 公尺。
複合型 通常為結合前述路線型及核心或地區商業區,呈面狀發展之型態。

 

表L 台北市商業核心區空間階層分類-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商業層級 商業類型 地區
國際性 都會性 全市性 複合型 台北車站、西門町、信義計畫區
都會性 全市性 地區性 複合型 特定功能路線型 核心型 忠孝東路、林森北路 敦化路與仁愛路一帶 萬華、松山、南港等
全市性 地區性 鄰里性 複合型 路線型 民生、環亞、通化街、東門、公館、中山北路、南京東路
地區性 鄰里性 複合型 路線型 舊北投、天母、士林、內湖、景美、木柵 南京西路
鄰里性 核心型 路線型 街廓型 師大

資料來源:黃名義,台北市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1995

版權所有 請勿盜用